编者按信德
9月29日,自治区政协召开“加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助推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专题协商会。会上,自治区政协常委蔡菊、朱天奎、范文杰,自治区政协委员张艳芬、曹佳乐、孙晓梅分别结合调研成果和工作实际作交流发言。
加强顶层设计规划
打造宁夏文旅特色“IP”
自治区政协常委 蔡菊
从概念上看,旅游目的地是由核心旅游产品、配套服务、运作管理等诸多要素构成的综合旅游服务空间。但截至目前,对如何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文化和旅游部尚未出台相关的建设规范或评价标准。个人认为,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应完善由国际化旅游吸引设施、国际化旅游进入设施、国际化旅游配套设施、国际化外部发展环境等构成的综合性旅游服务体系。
宁夏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仍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艰巨的任务。目前,我区正在制定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国际旅游目的地等专项规划。建议抓好文旅产业的顶层设计,提升规划的前瞻性与系统性,确保与国土空间、生态环境保护、综合交通等规划有效衔接。强化区域的差异化与协同性,引导五市及重点县区立足资源禀赋,实现错位发展、功能互补。完善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一套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目标体系、标准体系、政策体系和考核体系。打破地方保护和部门市场分割限制,把分散的景区景点和旅游资源串点成线、扩线成面、统筹整合、集中打造。加强部门联动,会同各相关部门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环节做好全方位服务保障。
展开剩余84%宁夏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要立足西北乃至西部地区,坚持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发展,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思路,依托文旅独特资源禀赋,集中放大区域比较优势,牢牢抓住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化旅游“紫色名片”、宁夏沙水相依“金色名片”、西夏陵世界遗产等核心吸引物,找准市场定位,抓好要素突破,集中资源、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主题性文旅新产品、开发一批沉浸式体验新场景,进一步培育独具宁夏魅力、产生世界影响的核心IP。
(蔡菊 文艺界别)
在文化上下功夫
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
自治区政协常委 朱天奎信德
围绕“加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助推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议题协商议政,既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宁夏的重要使命,也是全区人民的热切期盼。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有着天然联系。经过深入调研思考,我认为宁夏文旅融合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文化融入不够,文化资源开发深度不足,宁夏虽拥有“柳毅传书”“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丰富的文化典故,以及黄河文化、民族团结进步文化、红色文化等独特资源,但开发利用仍停留在表面,缺乏系统性的深度挖掘和创新性转化。旅游体验质量有待提升,与福建《印象大红袍》、甘肃《丝路花雨》等知名文旅品牌相比,宁夏尚未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文旅产品,游客普遍反映“留不住、消费低”,日均消费水平与旅游发达地区存在明显差距。文化定位特色不够鲜明,在沿黄九省区和西北地区中,宁夏的文化旅游定位尚不清晰,缺乏具有鲜明辨识度的文化标识,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突出。
建议集中力量打造“柳毅传书”“老龙潭传说”等特色IP,支持创作相关影视动漫作品。对漫葡小镇“灵州会盟”、沙湖“西夏故事”等优质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推动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明确文化定位,深入挖掘宁夏在黄河文化体系中的独特价值,确立差异化发展路径。学习借鉴西藏、内蒙古等地成功经验,打造具有鲜明宁夏特色的文化标识。创新体制机制,破除“官办色彩过重”的体制障碍,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旅发展,鼓励民营企业投资运营文旅项目,激发市场活力。培育消费新场景,围绕“留得住客、促得了消费”目标,大力发展夜间经济、体验经济等新业态,打造一批高品质文旅消费集聚区,提升游客体验度和满意度。以“小切口”实现“大突破”,不追求面面俱到,但求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相信通过全区各部门共同努力,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具有宁夏特色的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奠定坚实基础。
(朱天奎 社科界别)
“葡萄酒+文旅”融合
助推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
自治区政协常委 范文杰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贺兰山东麓作为我国最大的酿酒葡萄集中连片产区,先后有60多家酒庄的葡萄酒在国际顶级大赛中获得1800多项大奖,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有1.4亿瓶葡萄酒从这里走向世界,品牌价值330.07亿元,2023年,贺兰山东麓产区品牌位列中国第一、世界第四,并入选“中国品牌十年路典型案例”。
要实现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我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长廊的宣传力度还不够,目前已有的品牌宣传欠缺系统性、持续性,“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品牌尚未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西夏陵文化遗产和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化是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力,但文化赋能深度不够,葡萄酒文旅融合不够,酒庄与景点之间的道路、指示牌、酒庄周边高品质的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比较欠缺,难以满足旅游、住宿、餐饮一站式服务的需求,造成游客较少。
建议挖掘文化内涵,保护好、传承好贺兰山、黄河等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做足“葡萄酒+”的文章,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味、中国品质的葡萄酒产业文化符号。充分发挥港澳平台作用,开拓香港澳门旅游市场,常态化组织“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半程马拉松路跑双季赛(花季赛)”等各类活动,大力宣传贺兰山文化信德,多方位推动我区文旅行业发展。自治区统筹安排专项资金,持续推动完善贺兰山东麓周边酒庄的道路、网络、水电、天然气、旅游景点等基础设施,鼓励支持更多的酒庄具备餐饮、住宿条件,对餐饮住宿条件达到一定规模的酒庄给予补贴。让“葡萄酒+文化旅游”这张国际名片更加闪亮,吸引更多国内外的游客前往贺兰山,为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范文杰 新闻出版界 人民政协报驻宁夏记者站站长)
运用大数据精准定位
多元化满足游客需
自治区政协委员 张艳芬
《“加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助推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协商报告》准确把握当前我区文旅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提出的意见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参考价值。
建议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围绕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在税收优惠、用地保障、专项扶持政策制定及配套资金投入等方面持续发力。随着旅游消费群体结构变化,以年轻人为代表的游客消费方式、旅游方式呈现新特点,其住宿选择不再局限于传统宾馆,消费需求更趋个性化、多元化。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有针对性的深度调研,全面掌握游客来源地分布、消费偏好、消费方式、住宿选择等数据,以此为支撑优化旅游产品开发、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更好满足游客的差异化需求,持续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与满意度。
深化文旅融合,借鉴《又见敦煌》《赳赳大秦》等文化主题演艺的成功经验,鼓励本土文旅企业与创作团队推出兼具地域文化特色、创新表现形式与强大吸引力的演艺节目,打造一批能够彰显宁夏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魅力的精品力作,满足游客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提高宁夏旅游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要转变经营理念,引导旅游企业主动转变经营理念,减少对门票收入的过度依赖,鼓励各旅游景区打破地域壁垒,推出联票、套票等组合型旅游产品,推动旅游资源跨区域、跨业态联动整合,形成旅游产业集群效应,提升旅游产业的整体效益与竞争力。
(张艳芬 民盟界别 民盟银川市委会主委)
打造精品演艺 铸就文旅之魂
自治区政协委员 曹佳乐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与出行需求的持续释放,宁夏旅游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加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助推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协商报告》内容全面、分析深入、建议务实。
纵观国内外成功经验,一部成功的舞剧或演艺作品,往往能成为一个地区文化灵魂最生动的载体。为此,建议打造精品演艺内容作为引爆宁夏IP的优先路径,将“景点舞剧”作为宁夏文旅产业发展的战略支点,系统规划,重点突破,打造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实景演出,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意画卷通过艺术手法生动呈现,展现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以贺兰山岩画为创作灵感,在岩画景区打造行进式演艺项目,通过舞蹈、音乐、光影等艺术形式,再现远古先民的生活场景,让静态的岩画“活”起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文旅融合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强化部门协同,进一步加强文旅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同配合,建立更加有效的跨部门协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政府应加大对文旅产业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文旅融合项目的开发建设、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等,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旅产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
(曹佳乐 九三学社界别 宁夏文化馆副馆长)
创新宣传推广模式
提升宁夏文旅品牌影响力
自治区政协委员 孙晓梅
当前,宁夏文旅资源犹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品质上乘却未能串联成链,其中最突出的短板就在于宣传推广的力度和方式亟待提升。“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必须以创新的宣传推广模式,让“塞上江南·神奇宁夏”的品牌形象更加熠熠生辉。
结合前期调研和思考,建议构建全域宣传新格局,打破以往零敲碎打的宣传模式,整合各地宣传资源,统一策划、统一投放,形成宣传合力。重点打造“星星故乡”“酒庄休闲”“长城遗址”等主题宣传线路,通过串珠成链,让游客感受到宁夏旅游的整体魅力,而非单个景点的孤立体验。创新宣传方式,在继续做好旅游推介会等传统宣传的同时,大胆创新宣传方式,邀请头部旅游博主、短视频创作者来宁夏,开展深度体验创作,不仅要让他们展示宁夏的美景,更要通过他们的镜头,讲述宁夏的文化故事、风土人情,实现“以情动人”的深度传播。要打造具有宁夏特色的标志性演艺项目,让其成为宣传推广的重要载体,以贺兰山为背景,融合“丝绸之路”“黄河文化”等元素,运用现代声光电技术,打造一场令人过目不忘的视觉盛宴。同时,在各大景区配套开发小型沉浸式演艺项目,形成“大剧引领、小剧遍布”的演艺体系,让演艺本身成为吸引游客前来宁夏的重要理由。通过创新宣传推广,让宁夏的文旅资源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全面提升宁夏文旅品牌影响力。
(孙晓梅 新闻出版界别 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高级编辑)
(华兴时报记者 王 茜 整理文字 毛 硕/图)信德
发布于:北京市天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